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罗伯逊用的什么球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罗伯逊用的什么球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斯诺克罗伯逊姿势有标准。
2. 是指球杆握持方式、身体站立姿势、目光注视方向等方面的规范。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球员更好地控制球杆,提高球杆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比赛的胜率。
3. 可以通过观看职业球员的比赛录像或者参考教练的指导来学习和掌握。
同时,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调整来逐渐适应和改进自己的姿势,以达到更好的比赛效果。
正常击球
正常击球我们都尽量保证球杆平行于台面击球,这样可以使力的传导到位并且减少失误。需要注意手腕贴紧台面,用大拇指和食指形成的凹槽来驾杆。
母球后方有障碍球 第一种情况
母球后的障碍球我们首先应该考虑依靠架杆手臂的弯曲来躲过障碍球,这样的姿势需要调整重心位置更靠后一些,避免身体在击球时向前方倾倒。
母球后方有障碍球 第二种情况
如果依靠弯曲手臂来躲过障碍球时手臂弯曲幅度太大,手架手离母球太远导致运杆不稳,我们可以将驾杆手臂的肘部旋转翘起来躲过障碍球。需要注意我强调旋转意思是肘部在翘起的时候肩部和手腕的位置不变,是以这条线为轴,旋转顶起肘部,这样才能保证击球线路不变,在手肘翘起后手腕依然以紧贴台面为最佳。特鲁姆普和尼尔罗伯逊会经常使用这种手架
母球后方有障碍球 第三种情况
如果前面两种方法都不合适,比如障碍球在母球的正后方并且靠近母球,这样我们就必须抬起手腕,让杆头越过障碍球击球。这种手架的要点是要手架的支撑稳定,力量需要从肩部直灌入手指,保持手指、手腕、肘部和肩部的共同稳
高架
高架是在母球后方有很多障碍球或有贴近母球的障碍球时可以使用的手架姿势,一般高架需整个上身都抬高,并且重点要抬高杆尾。高架需要手架的手指支撑稳定,从食指到小拇指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两前两后(中指和无名指在前,食指和小拇指在后,手腕需要一定的倾斜来平衡手指长短不一产生的偏差),一前两后,两指支撑(无名指和小拇指支撑,食指大拇指收回,特别说一下这种手架的好处,好处是更容易绕过紧贴母球后方的障碍球,而且可以将手架凹槽的高度提高到极点,奥沙利文经常使用这种高架姿势)。
丁俊晖当年的的第一根球杆不错的话应该是Master的PB1,2004年四月八日的苏格兰锦标赛,丁俊晖因为球杆在空运途中被折断而输给了保罗亨特。那根球杆因为正好断了前枝,所以只能报废了。他后来使用的是Stamford的S1,目前好像用的是泰国的Ton Praram III,型号不明。
球杆虽说是斯诺克球员的武器甚至是手的延伸,但换球杆这件事对球员的影响大小是因人而异的。击打斯诺克的控力方式一般分为杆速控力和拉杆长短控力。
杆速控力是靠出杆速度控制力度,后停在前,大中小力,拉杆的时候都可以拉的长一些,不停顿,直接出杆,小力杆速慢一些,大力杆速快一些,比如奥沙利文,希金斯,塞尔比,罗伯逊。
拉杆长短控力是靠拉杆长短控制力度,后停在后,用多大力,拉多长的球杆,停顿再出杆,比如丁俊晖,墨菲,宾汉姆,亨德利
杆速控力更直观也更容易出效果,而拉杆长短控力是更难的一种控力方式,需要球员良好的手感和稳定性,需要精确控球时对球杆性能的要求也更高,当细腻型选手突然换了球杆,对新球杆的硬度,重心,弹性,旋转后的偏移量不确定的话,在根据以往的经验所发出的力度就未必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亨德利换了球杆之后虽然也打出了一些成绩,但跟之前相比的话还是下滑的,墨菲之前用的是一根古董级球杆,后来在与John Parris的讨论和努力下,John Parris为他做出了一根跟他之前几乎一模一样的球杆,杆头直径是8.75毫米。球员换球杆一般都会要求跟之前那根差不多的,制杆师傅通常会做出3到5根球杆让球员挑选,这点在奥沙利文的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当然,也有一些个别情况,多米尼克戴尔喜欢收藏球杆,换杆也算比较频繁的,希金斯换球杆也比较频繁,我觉得希金斯和奥沙利文换球杆的原因差不多,要么是球杆不符合自己的发力手感,或者是球杆因为长时间击打导致的木质老化,杆力变弱。马奎尔换杆的原因比较有趣,他觉得白蜡木上的空隙会刮疼他的胡渣,就换了一根枫木球杆了。
每次击球时杆头和球的接触有0.02-0.07秒的时间,接触时间内球和杆头共同运行的距离也不一样,接触时间长短,以及接触时间内球杆速度的变化都会导致击球效果有天壤之别,无旋转的球可以接触时间短,接触时间行进距离短,有利于准度,但是有旋转的球就需要很长的接触时间和运行距离,把旋转传递到球上,这就叫发力比较透。接触期间球杆速度的变化曲线不同,击球效果也不同,这些微妙的变化职业球员是很敏感的,所以球杆很重要,关系到球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罗伯逊用的什么球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罗伯逊用的什么球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